2011年,对于中工国际来说,无疑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性时刻,这几乎是从她成立的那天起,就注定了的。
弹指一挥间,我们一起走过了十年的征程,不经意间迎来了她成立十周年和上市五周年的光辉里程碑。
十年风雨,铸就了怎样的辉煌呢?
从几十人到几百人
成立之初公司正式员工仅五十余人,目前已达到近四百人,增长近10倍;
从几个亿到几十个亿
成立之初公司营业收入仅三四个亿,目前已突破五十亿,增长超过10倍;
尤其是2006-2010这五年期间,公司进入高速成长期,完成的各项经营指标令人惊叹:
工程承包额增长3倍,达到6.26亿美元;
新签合同额增长17倍长,达到41.71亿美元;
出口收汇额增长6倍,达到5.99亿美元;
营业收入增长7倍,达到50多亿人民币;
利润增长4倍,达到4亿多人民币;
……
从机械工业板块中剥离出的一粒种子,经过多方的精心呵护,如今已茁壮成长,枝繁叶茂。
陪伴这棵大树成长的,是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工人。十年的风雨也见证了我们一路走来的汗水与泪水。
比规定的上班时间早到公司,比规定的下班时间晚离开公司,几乎人人如此,天天如此。这已然不是制度的范畴了,而是员工自发的 一种习惯,是自我要求、自我约束。
业务部门面对顾客,把服务而不是经济效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,信守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理念。董事会面对市场投资者,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、及时性、有效性和完整性当作第一要务;企业管理层面对一线员工,就企业的发展战略、员工利益等事项进行说明并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。
在对捕捉到的项目信息经过筛选评价确定出有价值的项目信息后,开发人员往往都有一种韧劲,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。正是这种执着的精神,使得许多项目在经历了几年,甚至近十年的跟踪后, 终于迎来合同签署的这一天。
为加快项目下合同金额回收,避免业主所在国的政治风险,通过与银行合作促成保理业务,顺利实现项目资金的提前回笼;为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,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,以软件促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;为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,大胆改革薪酬体系,积极兑现“造福员工”的承诺。
……
奉献、诚信、执着、创新,中工优秀的企业文化已在公司上下落地并生根、发芽、开花,正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!深受熏陶的中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,十年如一日,无怨无悔。
然而,前行的路上并非只是阳光明媚、芳香馥郁。
我们不会忘记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、其影响至今也没完全消除的全球性金融危机。这场危机对以工程承包为主业的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:一是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萎缩,许多此前涌入建筑行业的部分外资开始叫停正在建设的商业项目,建筑业和相关行业的投资明显萎缩。二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面临的各种风险明显增大,一般的工程项目融资变得相对困难、融资成本提高;业主资金链断裂、工程款支付拖延;市场萎缩、项目减少引起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。三是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和动荡使得投标价格更难准确把握,项目管理的难度加大。
但是,中工的领导层审时度势,“把握机遇年”这一战略部署的提出,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的思路。在此基础上,公司又在2009年初进一步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:多业务板块组合,以工程承包板块为主业,同时发展海外特许经营业务板块、国内的投资业务板块和进出口贸易板块,投资业务与EPC业务间形成互补,几个板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。
危机不仅没有压垮我们,相反,危机使我们更加自强、自立和自信。当年,除新签合同额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略有减少外,工程承包额、出口收汇、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,分别为47.9%、44.5%、63.9%和33.3%,我们真正做到了化“危”为“机”。
经过了暴风雨的洗礼后,中工,这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又以更加葱郁的枝叶拥抱蓝天!
我们更不会忘记2006年6月19日这个特殊的日子。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工人都兴奋不已的日子,正是这一天,将中工国际写进了深交所的电子显示屏上。从此,中工国际走上了快速发展通道,上述2006年至2010年间的经济指标数据,足以支撑中工五年来的辉煌!
未来,我们又该怎样走过?
2010年年终总结会上,罗总在代表中工国际做的工作报告中,已经为我们制定了3年的发展战略,同时为我们描绘了未来10年的宏伟蓝图:
“到2013年,发展成为主业竞争力突出,质量效益显著,业务结构均衡,品牌影响力广泛的国际化工程公司。
“到2020年,将中工国际打造成为工程承包业务行业领先,工程、投资、贸易与新兴产业均衡发展,核心竞争力突出,组织运作高效的 大型国际化、多元化集团公司。”
千帆竞渡,百舸争流。
勤劳智慧的中工人将已有的辉煌当作新的起点,按照公司既定的战略,满怀信心走向下一个十年,续写中工国际新的更大的辉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