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故事

那一年与这一年

编辑:成套工程二部 孙皓 来源: 中工国际 日期:2011/07/06 字体:

      2006年的冬雪积得很厚,我穿着西服、怀揣毕业简历坐上公交车,近3个小时的路程让我有些昏昏欲睡——这是我大四寒假前最后一个公司面试,“希望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”,我自言自语道。

      记忆中,当时我觉得公司的名字有些难记,倒是楼层里卫生间的装修那时看来很是体面,让面试的同学不约而同道“就冲着这装修,肯定是有实力的公司,咱要努力进来啊”。跟来的是大家爽朗的笑声,可一晃儿,这声音已经萦绕在记忆中5个年头。

      2011年,我穿着公司的司服,系着印有公司LOGO的领带坐在自己宽敞的办公桌前埋头工作。如今,公司的楼层很多,公司的现代化设施也不少,不论走到哪里,都会看到墙壁上齐腰的公司标志“CAMCE”,不论来到哪个楼层,出了电梯都会第一眼看到公司响亮的中英文名称——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。

      2006年,公司刚搬入新址不久,在中关村,这高耸的玻璃幕墙大楼格外耀眼,不失为若干地标性建筑之一,在这里办公,一份优越感也油然而生。

      2011年,周边陆续建成了很多同款大楼,有高档大厦、星级酒店和各种购物商厦等等。虽然我们的公司在这里已不再是个头最高的,但是我们早早搬迁于此,扎根于此,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。

      2006年,我入职中工国际,开始的工作是熟悉公司的一些制度、业务流程,免不了为了一份文件、为了一次复印而跑上跑下,单论时间而言,的确也浪费了不少。

      2011年,我们习惯了公司的OA系统,办公室也常会听到有人说“文件O了没?”、“上一下OA查查”、“走下OA评审”云云。无纸化快捷的网络办公,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,也让公司的文案运作得以规范化和程序化。

      2006年,公司上市了,记得各部门还组织员工在会议室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挂牌仪式。那时只知道,公司当天的股价涨得飞快,惊喜不断。

      2011年,公司在股份制运作下迅速扩容,虽然我们不是那些左右“股市”的“庄家”,但是我能感受到,公司指数上扬的势头。002051,或许每个公司员工在递出名片时,多少都会有自豪感吧。

      2006年,我对所谓国际工程没有概念,对合同价格更是不知孰高孰低。只记得听说一个项目要几千万,单位还是USD时,感觉犹如读了天书一般,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  2011年,公司的项目步入了以“亿美元”为单位的级别,我们欢喜成功之时,却感到这也是水到渠成,势在必得。为此中工成立了电力工程部、糖业工程部。相信,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专业化团队组建的部门,运筹帷幄,实现公司做强做大的愿景。

      2006年,年末的公司晚会,大家欢聚一堂,为公司上市扩容喝彩。

      2011年,新年晚会,大家开怀畅饮,举杯共庆公司步入转型升级年!

      每一年,公司都在变,每一年,公司都在蓬勃发展,而唯一不变的,或许就是这份无以言表的喜悦,因为这份喜悦,源自每一个与公司共同成长的人,源自公司走过的风雨十年。

      我想,也许再过几年,当我打出租车去公司上班时,再也不用比划着说“师傅,去海淀法院北面儿”了。

收藏打印

相关文章